昆明「大国粮仓」辽宁:育一粒好种子,打一场“翻身仗”——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
2022/11/17 浏览:4799次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那么该如何培育一粒好种子,打好种业翻身仗?记者日前专访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



记者:我们都知道,种业创新是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育一粒好种子,常常要几年、十几年时间,需要几代人接续努力。那么这个研发过程到底有多难,相关人员为之付出哪些努力?


陈温福:育种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任何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通过万年甚至亿年的进化后,稳定下来的性状都是有用的,而要改变某个性状,何其艰难。种子像我们人类一样,呼吸吐气,需要阳光、养分和水分。但与人类不同的是,种子不能说话,不会表达,要想摸清楚其特性,只有不断观察、实验、摸索。


我做育种工作以来,从来没有休息日,尤其节假日更是忙在一线。可即便是这样,要选育出一个好品种,也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有的育种家穷其一生可能也育不出一个好品种来。应该说,育种是一场几代人接续奔跑的接力赛,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者:近年来,辽宁省通过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并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稳产的优良新品种。请问辽宁省种质资源创新的“家底儿”如何,优势有哪些?


陈温福:辽宁省的“家底儿”比较丰富,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优势种质资源和创新人才队伍上。资源上的“家底儿”主要体现在大豆、高粱等作物上,尤其是野生大豆资源非常丰富。花生方面也有比较好的基础,目前正在提档升级。辽宁省也是小浆果等小品种的发源地。果树方面,位于营口熊岳的“李杏种质资源圃”是我国的也是最全面的保存李和杏种质资源的专业资源圃。水稻方面,虽然我们不是传统水稻资源大省,但我们从南方引入了籼稻、野生稻资源,同日本水稻资源和本地杂草稻资源进行杂交再创制,育成了很多独特的资源和优质的粳稻品种。


如今,以辽宁省为代表育成的北方粳稻,产量占到全国粳稻的60%。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有的育种专家队伍,如辽宁省水稻所育种团队、沈阳农业大学育种团队等。沈阳农业大学也是非常好的育种人才培养基地,这也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家底儿”。杨守仁和张龙步先生在水稻籼粳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形研究,水稻超高产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辽宁省水稻育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徐天锡和杜鸣銮首创“北种冬季南育南繁”,为加速育种和良种繁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我本人从事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及栽培技术的综合研究,创制出了一批新株型优异种质并培育出多个超级稻新品种大面积推广,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和未来水稻产业的“家底儿”。


记者:公开信息显示,我国育种家数量世界,种业基础研究世界,但选育大品种的能力却未能跻身世界。请问我们的育种工作,存在哪些现实短板和问题?


陈温福:我们的育种瓶颈,主要在畜牧业和果蔬产业。原来辽宁省畜牧业有着比较好的基础和历史,资源方面如香猪、黑猪、沈育花猪等都比较有特色。遗憾的是,辽宁省目前在猪的保种、繁殖、育种上,缺乏专业的育种团队。其他,如鸡鸭等也稍显逊色。所以,辽宁种业在做好水稻、玉米等主粮外,应更多向猪、牛、羊等畜牧产业倾斜。


育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很重要,一方面应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人才外流。


记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放眼当前和未来,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培育更多好种子任重道远。下一步,辽宁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助力种业振兴?


陈温福:做育种,要保持定力,有工匠精神,且要与我们本地实际相结合,应坚持公益性育种与商业化育种相结合。


公益性育种主要体现在主粮等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常规育种上。在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育种方面,实践证明我们以前的育种方向和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辽宁的水稻单产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更高水平,所以育种上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一定不能放松,对于创制资源这个“原创”环节,应加大支持和奖励制度,鼓励大家对此领域多投入精力,做好理论创新、资源创新和育种创新。商业化育种方面,更快速精准地选育稳产、广适、高抗、优质的品种,以适应市场需要。


联系方式
手机:张先生:18732501113 / 13705700855
地址: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经济开发区孵化基地
电话:0427-2911299
邮箱:1260241529@qq.com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辽ICP备2020012500号-1 沈阳网站建设:思勤传媒提供全程网络策划
网站地图:sitemap.xml | sitemap.txt | sitemap.html | rss.xml